房天下 >资讯中心 > 项目 > 正文

茹小凡:上帝想笑,正等待着人类思考

房天下  2017-06-02 15:39

[摘要] 2017年5月31日,茹小凡的新作及回顾作品展《人类思考,上帝发笑》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帕斯卡尔勒女士,共同担任策展人。此次作品回顾展是由万科·大家全程冠名支持,茹小凡是文革后的七七届首批大学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他

2017年5月31日,茹小凡的新作及回顾作品展《人类思考,上帝发笑》在苏州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由著名建筑师贝聿铭之子贝建中,及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帕斯卡尔勒女士,共同担任策展人。此次作品回顾展是由万科·大家全程冠名支持,茹小凡是文革后的七七届首批大学生,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批留学生。他在巴黎生活、工作了34年后,回到故土举办他的新作及回顾作品展。

旅法艺术家茹小凡

茹小凡,1983年留学法国,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批留学海外的留学生之一,开启在法国的艺术之旅。对他而言,一个经历过文革时期,又在青年时,去往西方,这样的艺术家,不思考整个人类、整个历史,是不可能的。时隔艺术生涯的34年,茹小凡回到故居,首次开办他个人的新作及回顾展。

2017年5月31日,皋月的最后一天,在这座蕴含着古典与现代的苏州博物馆里,茹小凡个展《人类思考,上帝发笑》拉开了帷幕。  

茹小凡是第三代留法华人艺术家,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其后一直旅居法国巴黎。他的作品曾先后在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塞努奇博物馆、巴黎大皇宫等处展出。

本次展览,茹小凡还将向苏州博物馆捐赠自己的雕塑作品《灵犀》,向苏州博物馆发展基金会捐赠青瓷雕塑作品《禅定》,在开幕式上,苏州博物馆馆长 近为茹小凡颁发了捐赠证书。

展览标题《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出自古老的希伯来谚语,因为米兰·昆德拉的引用而在中国变得广为人知。这类似于东方的禅意——拈花微笑、相对忘言。茹小凡近四十年的创作生涯,自抽象而表现而具象,此意则一以贯之。

这次展览的时间跨度从1981年到2017年,一共36年。本次策展人贝建中和帕斯卡尔勒女士都与茹小凡相识几十年,贝建中曾说:“次遇见小凡已是三十年前,那时,我对他迅速掌握法语的能力印象深刻。这完全显示了他多能与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的特质。他的艺术转变也是相似的。敏锐的观察力使他将创作转向为根植于中国文化的西方艺术。”

旅法艺术家茹小凡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本次策展人之一帕斯卡尔勒在开幕式上剪彩

在梳理茹小凡艺术生涯时,我们可以看到他有三个特点。首先,他是文革以后个毕业于巴黎高等美院的中国人。作为一个旅法的华人艺术家,在海外的艺术历程当中,他铸就了一个独立并且平行于中国当代艺术现实的一个强大的个人艺术景观。

中国当代艺术史,大部分都是站在国内看的,各样的运动、风潮、思潮,但缺乏一个他者,同时又是一个华人的眼光来看。这段历史是中国有生以来,在文化上、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变化最为剧烈,无论是个人或是国家、民族都处于一个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的时期。茹小凡给我们既提供了视角也提供了见证,他有一个平行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34年最重要的这段历史。

他既和国内30多年的思潮中85新潮的早期绘画,从政治题材的转向,到中间的波普艺术,到最近的新绘画,每一个思潮跟茹小凡都有关联,但它又是一个相对独立,且有关联的关系。所以,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观察视角。

第二点,过去中国在海外的当代艺术家中,比较关注的是打中国牌的艺术家,比如谷文达、徐冰、蔡国强等,比较注重的是跟中国社会现实紧密关联的艺术家。但很少关注在纯艺术上,如林风眠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这一条线索上持续不懈探索的艺术家。而茹小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他不仅跟艺术史有关联,他更多的是承接了民国以来留法的无论是第二代还是代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这样的艺术家。

而第三点,可以看出茹小凡的作品大致有两个大的类别。一个大的类别就是近十年他的创作比较多关注的还是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关怀,很多关注的是今天的战争、宗教的纷争、难民的问题、选举、权利、金钱对这个世界的改变。

但在80年代,他更多地是关注绘画本身,比如说对材料、对新国画、新水墨的探索。在早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跟个人的生活经验相结合,跟大字报的经验、跟竹简的经验相结合。而在材料上,可以看到他对架上综合材料的探索。他早期感兴趣的是绘画材料和绘画语言本身探索丰富的可能性和多样性。而这种探索无疑得自于他在巴黎美院的求学经历,他几乎修遍了每一个工作室的学分,甚至包括材料工作室和中世纪绘画工作室。

“凤凰艺术”的记者深入采访了这场画展,与本次策展人之一帕斯卡尔勒女士进行了一场访谈,让我们可以进一步地深入关于艺术的思考和对茹小凡世界的探索。帕斯卡尔勒女士是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出版社社长,是以研究文学为始进入对艺术领域研究的。她通常以艺术家史的方式来探索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具有文献性和史料探索性。

在对话中,谈到帕斯卡尔勒女士与茹小凡是如何相识时,她说,在很早以前,茹小凡去往法国没几年,有一次在一个欧洲石油大亨的女儿,在她的私人空间里为他办了一场个展,他们就是在那里认识的:“在交谈中,我惊奇的发现茹小凡当时正在读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哈》,后来在交谈中,我发现茹小凡对文学的痴迷仅次于绘画。对于我这样的一个文学研究者来说,我们很快就在交流中成为了朋友。”

当“凤凰艺术”记者问起,帕斯卡尔勒作为一个文学研究者而言,是如何从文学的角度去看待茹小凡的作品时,她说,一个艺术家不是简单地创造一个符号,延续或者是重复它。真正的艺术家一定是将生活与艺术完全融为一体的。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毕加索,他也是一个移民艺术家,他是西班牙人,来到法国后,首先是对法国的文化、法国的文学等进行了解和学习。他们不是在创造一个符号,而是将法国和西班牙的生活融为一体,再进行创作。
“毕加索画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那种场景,画了对政治非常关注和感人的一面,但这只是它的一部分。在这幅画里,它有很多的幽默在里面,它对表现政治有一个距离感、有一个时间差。不是说要表现政治或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另外一种比较远的、更广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这次展览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人类思考,上帝发笑》,实际上就是用一种距离感来看问题。越近看的是局部,越远看的是大局。”

帕斯卡尔勒认为,一个艺术家在创造一个作品时,不是说只是在创造一个艺术作品,他在创造艺术作品时,是在往后看、往周围看,在研究他周围所有发生的事情。

“凤凰艺术”记者问起,在茹小凡的文学阅读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大量阅读过比如米兰·昆德拉、加缪等人的作品,在绘画中还存在着尼德兰画家的风格。在这样的创作中,作为存在主义这种哲学思想,以文学的角度而言,是否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荒谬性存在着关系?

帕斯卡尔勒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存在主义是对生活的一个反省,比如我们到底是处在这个世界上的什么位置。它不是一个近代才有的,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它体现在茹小凡的作品里是非常微妙的,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引用过“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的古希伯来谚语。这句话就可以说明茹小凡作品里关于存在主义的微妙关系,它与古希腊的悲剧具有一定的联系:

“有一个法国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有一篇小说中就讲到,世界就像是一个窗帘的帷幕,你一点一点把它撕开,一点一点把它拉开,当黑色的帐幔被慢慢拉开时,突然你发现现实跟你如此接近。虽然那个现实可能对你不是那么真实,但你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的感触,可以让你感到那样的现实正在与你慢慢接近。艺术家就像一个传播者,用这种方式来传播”。

“凤凰艺术”记者提出一个问题,在罗兰·巴特那里有一个观点,提到“作者已死”,它的意思是,作者在完成作品之后,其实真实的作者就已经退场了,虽然作品上还会留下作者的名字,但两者已经不再是同一个人了。这个比喻用在艺术家上,是否应该也是如此?帕斯卡尔勒回答说,是的,艺术家和作家之间是没有很大区别的:“我作为一个妇女,就像我生孩子一样,把孩子生出来以后,他们在生长、长大,他已经不是当初怀孕还没生出来那样了。就像孩子出生了,你已经过了这个程序,你再做另外一种东西,同时你有一种失落感,没有完全结束。作为一个艺术家或者一个作家,就像妇女怀孕一样,当这个孩子落地以后,她突然感觉她空了,就像艺术家做完一个作品,她要重新再开始怎么面对,这是艺术家本身的周转性。”

茹小凡接过这个问题说,他很赞成这个观点,因为他在创作过程中确实也是这样的问题;“我在创造一个作品再创造第二个作品时,比如说我竹子画完了,我再画第二个竹子,我要重新聚集力量,因为我不想重复一个孩子,这也是我的想法。永远都是生第二个,所以我还聚集力量继续创造第二个孩子。”

帕斯卡尔勒说,这就是一种“超越你的存在”,这句话来自二十世纪的一个犹太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他是一个法国的犹太人,培养了很多哲学家,比如解构主义的先驱者德里达。他是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的盲区里去探索的,从逆向思考,一个“存在”如何能达到“存在着”之中,发展出一套关于“他者”和脸孔理论。

“凤凰艺术”记者还问到,如果说存在着作者跟作品的距离,又存在着作品与观众的距离,那么一个艺术家是如何促成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传播呢?这当中是可能的吗?

帕斯卡尔勒认为这就要涉及到精神分析了,而这正是作品的力量,也就是观众如何承受这个作品的影响。她认为这是一个关于象征的问题。象征主义,它将传播变成现实,观众从作品中可以获得一个象征性的启示:“艺术家或者作者的信息,通过作品再重新把它传递给他人,比如耶稣或者佛祖,因为宗教就具有这种传递作用,所以一个好的艺术家作品反映了他可以有一种传递性。”

那么,在这里,又可以把艺术与文学联系在一起了,“凤凰艺术”记者说,就像刚才谈到语言,它具有这样的魔力,其实它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符号,属于符号学的范畴。那么作为艺术而言,无论是绘画、音乐或是影像,它们与语言的这种共性还具有多大程度相通性和差异性呢?

帕斯卡尔勒认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文字是很难翻译的,每个翻译的人翻译同样的东西都会有区别,而艺术更世界性一些,因为它是一个符号,更容易传播。比如在翻译佛经或是哲学书籍的时候,理解能力的高度跟翻译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实际上艺术家、导演、作家,我们都在讲同一个事情,不同的方式讲同一个事情。

在谈到作为一个研究艺术史的人来说,帕斯卡尔勒已与茹小凡认识多年,如何从她的角度去看待茹小凡的艺术时,她说,作为艺术而言,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建筑他的一生。比较跟其他的艺术家,中国艺术家比如说在法国的,或者纽约,美国。她觉得他的艺术工作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一个做符号的艺术家,他做的是他的生活。

“他不是说找一个符号,从里面抽一个符号出来,再去做。他一直在研究,做很多的试验,但只做跟他有联系的。你看这墙上有一幅画(编者注:采访地酒店墙上有一幅壁画),上面是法国皇帝拿破仑加冕时的场景。茹小凡不是在做这样一个加冕皇冠的事情,也不是在做一个中国的大龙,这不是在做一个符号,也不是异国情调,而是在做他自己的生活。”

“凤凰艺术”记者说,是的,这恰恰能够代表艺术家对艺术的尊重。有些艺术家可能会带有功利性地去做,去刻意地做符号。帕斯卡尔勒说茹小凡就是一个诗人。茹小凡回答说:“我不会写诗,但是我是用我的生活来做这样一个东西吧。”

万科·大家品味艺术生活,见证风骨大家,在带给苏州百栋独立思想的同时也带来一缕艺术魂思。道不尽的宅院园,思无限的礼文美,坐落于苏州星湖街北的万科·大家,与阳澄湖、青剑湖相依,湖光映月;和敬清寂,四重境界,一院围合,建筑面积约270——410㎡园区新墅种诚邀预约品鉴。

人类思考,上帝发笑

策展人:贝建中、帕斯卡尔勒

艺术家:茹小凡

展览开幕:2007年5月31日

展览时间:2017年5月31日 –7月21日

展览地点:苏州博物馆 现代艺术厅(苏州市东北街204号)


标签:万科大家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苏州房天下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